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为了提高体温,荒漠沙蜥喜好晒太阳的同时增加了紫外线对其皮肤的损伤。本实验研究了不同的紫外线强度(110、300、500、800mJ/cm2)对荒漠沙蜥皮肤形态、蜕皮、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显示:皮肤损伤和丙二醛含量的最高峰发生在暴露紫外线300、500、800mJ/cm2后的96、48、24h;SOD活性的最低峰发生在暴露紫外线110、300、500、800mJ/cm2后的24、48、12h;CAT活性在暴露紫外线后立即抑制,然后恢复提高。CAT活性的高低往往伴随皮肤的损伤程度和蜕皮的发生,这表明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与皮肤的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CAT是一种主要的抗氧化酶。皮肤的角质层对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损伤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和甘肃敦煌盆地。本研究利用Roche 454 GS FLX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叶城沙蜥微卫星位点筛选,获得了91 190条高质量序列。用Krait搜索微卫星位点,共得到1~6个碱基重复类型的完美型微卫星序列29 890个。不同类型微卫星中,单碱基重复类型数目最多,有14 630个,占总数的48. 95%,其次是二碱基,约占28. 60%,四碱基、三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分别占10. 73%、10. 48%、0. 92%和0. 32%。二碱基微卫星中AC重复类型数量最多,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中分别是ATC、AAAT、AAAAT和AATCCC。叶城沙蜥完美型微卫星中数量最多的11种重复拷贝类型分别为C、A、AC、AG、AAAT、ATC、AT、AAT、ATAG、AGG和AAC。本研究深化了对叶城沙蜥基因组的了解,并为以后开发和筛选大量高质量微卫星标记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叶城沙蜥种群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两次标志重捕所获得的荒漠沙蜥体长的资料。由中国西北腾格里荒漠1985年标志重捕的182个个体体长与被捕时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不同体长的个体形成离散的体长区间,根据体长区间又可以推断各组对应的年龄。各年龄组的体长区间为:1—6月,一龄组无被捕个体,二龄组35—54毫米,三龄组55—65毫米,四龄组66—70毫米,五龄组大于70毫米;7—12月,一龄组小于42毫米,二龄组43—56毫米,三龄组57—67毫米,四和五龄组同前。我们用兰州大学校园内持续5年的第二次标志重捕资料验证了根据体长来划分荒漠沙蜥的年龄组是合理的。由低龄组到高龄组,各组体长日平均增长率逐渐降低且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6月作为时间间隔,对第一次标志重捕资料用生命表方法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为0—6月的个体平均预期寿命是16.7月;存活曲线介于对角线型和长方形之间,该种群密度1985年后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strauch)和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 Guenther)的体温都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相关非常显著(P<0.001)。在相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荒漠沙蜥的体温约高于密点麻蜥3℃,荒漠沙蜥集中选择38—40℃的环境,密点麻蜥选择35—37℃的环境。荒漠沙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4—48℃,致死温度(T_(L50))为48℃,密点麻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2—46℃,致死温度(T_(L50))为46℃。两种蜥蝎对低温的耐受性基本相似,冷僵温度为0——3℃,致死低温(T_(L50)):荒漠沙蜥为-2.3℃,密点麻蜥为-2.5℃。两种蜥蜴的这些差异与种的特征、栖息环境及体形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对甘肃河西荒漠蜥蜴多样性的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甘肃河西地区荒漠蜥蜴及其环境因子的生态数据通过数学建模,利用SPSS/PC^ 软件在计算机上运行求解,将各种生态因子按其对蜥蜴多样性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并通过聚类分析对12个调查地区分类。确定了决定甘肃河西多数地区荒漠蜥蜴多样性的主导因子依次是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海拔、降水量、年平均气温、7月平均最高气温。通常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海拔低,降水量少,年均温和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地区蜥蜴种类多;植被类型少,海拔高、降不量少、年均和7月平均最高气温低的地区蜥蜴种类少。由于特殊原因,少数地区各主导因子的作用有一定变化。从而揭示了环境因子调控蜥蜴多样性的综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 聚为另一支,证明贵,在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 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沙蜥的主要鉴别特重是前者的尾长大于吻肛长,后者的尾短,小于吻肛长,前者背鳞100枚以上,后者背鳞不到100枚。红原沙蜥Phrynocephalus hongyuanensis与青海沙蜥的染色体和形态特征相似,应归隶青海沙蜥。  相似文献   
17.
赵洋洋  祁玥  王晓宁  赵伟 《生态学报》2020,40(16):5855-5861
为揭示青海沙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探索其高海拔适应的组织学基础,应用解剖学与石蜡切片、H.E染色和Grimelius银染法对青海沙蜥消化道组织结构和嗜银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沙蜥的消化道管壁结构分为4层,从内到外依次是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消化道各段的长度和壁厚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肠最长,胃幽门部的管壁最厚。粘膜皱襞和绒毛的分布也存在差异,空肠部位的小肠绒毛数量最多,其次是十二指肠和回肠。嗜银细胞形状多样,广泛分布在消化道各段的黏膜上皮基部和黏膜上皮之间。胃体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的部位,其次是贲门,回肠最低。与栖息在低海拔的有鳞类相比,青海沙蜥为适应高海拔环境,小肠的相对长度变长,胃体部嗜银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18.
奇台沙蜥生长过程中的两性异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奇台沙蜥Phrynocephalus grumgrzimailoi头、尾、腋胯距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成体体长(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和尾部,雌性具有较大的腋胯距.头、尾、腋胯距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幼体就已存在,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加显著.不同年龄组两性个体头部、尾部、腋胯距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两性头部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大,尾部的增长速率逐渐减慢,腋胯距在雌性蜥蜴中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雄性中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9.
Viviparous lizards living in cold climate of high altitude often exhibit atypical reproductive cycles, in which mating and fertilization occur synchronously and annually with parturition occurring at the end of the year. Nevertheless, detailed case studies on atypical reproductive cycles are few. Using anatomical data combined with behavioral observations, we examined the reproductive cycle of a common Asian agamid,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from a high‐elevation area in Sichuan, China. Male spermiation of P. vlangalii occurred in May, and spermatogenesis began in June and reached a maximum in October. For females, ovulation and fertilization occurred in May, and females developed gestation and pregnancy in 3 months from June to August, without vitellogenesis during this period. Females gave birth synchronously in late August, then vitellogenesis began and lasted until May of the next year. All adult males and females were synchronized in the same reproductive condition each month. The synchronous and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P. vlangalii clearly represents an atypical cycle. The male courtship and mating behaviors were concordant with gonadal cycle and mainly happened in May and June. Despite the short growth period for neonates, they had a high over‐winter survival rate of 84.4%, suggesting that autumn parturition did not generate high costs to this reproductive cycle. We propose that the high over‐winter survival rate of neonates is likely linked with female delayed sexual maturity, female asynchronous vitellogenesis and gestation, large relative clutch mass (RCM), and adult‐offspring burrow sharing behavior during hibernation.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奇台沙蜥(Phrynocephalus grumgrzimailoi)和旱地沙蜥(P. helioscopus)体况指数的年龄性别特征, 及其与海拔、年均温、年降水量、平均日较差之间的关系, 我们测量了阿勒泰地区84只奇台沙蜥与176只旱地沙蜥的体况数据, 用log体重/log头体长表示体况指数。结果显示: (1)旱地沙蜥与奇台沙蜥间体况指数差异显著。(2)旱地沙蜥体况指数雌雄两性差异不显著, 奇台沙蜥体况指数雌雄两性差异显著。(3)两种蜥蜴成体与亚成体间体况指数均差异明显。(4)以月份为单位, 奇台沙蜥体况指数月份差异明显, 旱地沙蜥体况指数月份差异不明显。(5)年均温对奇台沙蜥体况指数有重要影响, 而年降水量为补充因子, 主要通过与其他生态因子组合发挥作用, 海拔对旱地沙蜥体况指数有影响。这些结果表明两种沙蜥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反应不同, 在不同环境的适应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